为深入推进江苏省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《积极教育视域下儿童“书市”小课程群建设》实施,进一步落实课程育人的目标,丰厚“积极教育”内涵,深化“敏求”文化,提升学校办学品质,东亭实小第二届“书市”课程周活动圆满举行,此次主题是“中华笔纸墨 千年字书印”。据悉,此次活动由校长室顶层设计,教导处全面推进,每个年级选择“笔华”“纸展”“墨韵”“书集”“字意”“印痕”板块中的一项,开展了延续一整个学期的实践研究,全校所有师生共同参与。



笔华
一支笔,虽然没有千钧之重,但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,两千多年来制笔工艺的发展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好体现。一年级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了解笔的发展历史,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笔的组成,用铅笔屑做出《小鱼吐泡泡》等画作;用不同种类的笔设计出漂亮的汽车、炫酷的轮船、可爱的刺猬;结合想象设计出“未来的笔”……动手又动脑,小小笔身真奇妙!




纸展
纸张可塑性非常高,是极佳的创作素材。二年级的小朋友亲历纸的制作过程,通过将家里的废报纸搅碎、加水稀释、制成纸浆、模具分离、风干等一系列步骤,制作出再生纸。有的同学在制作过程中巧思妙想,加入花瓣做成了漂亮的纸画;有的同学将纸糊在各式各样的架子上,制成灯笼。在美术老师的科普下大家还了解到了染纸工艺,学会了用瓦楞纸、皱纹纸、衍纸等做出许多作品,优美有趣,富有创意。



墨韵
墨从黑,色泽黑润,入纸不晕;墨性坚,质地黑亮,百年如石。孩子们现在写字的墨都是现成的液体,但是在古代,受到容器的限制,古人只能将墨制成干墨条来携带。三年级的孩子们通过对墨的了解,看到社会文明的进步,他们用墨书写、绘画,传达着对美好自然、美好生活的珍惜。墨砚不分家,“四大名砚”以及它的材质、出处引起了三年级同学们的兴趣,他们还深入研究了砚台的起源与演变。



书集
书,这一用来记录的主要工具,对人类情感的促进、知识的获得、经验的传承,乃至文明的发展,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四年级的孩子们对于书籍的研究范围非常广,有竹简、帛书、木犊、青铜书、石碑石经等等。他们对书籍的演变充满了好奇,也亲手制作了一些“古代书”,参观的同学们走在“书”的时空隧道里,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


字意
一字一世界,一笔一乾坤。长廊上一件件书法作品,甲骨文、金文、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草书和行书,带领大家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:隶书是汉代文人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情趣;篆书体现着“崇古”“慎终追远”的观念;行书翩若惊鸿,宛若游龙。展区的一幅幅字意姓名画让大家流连驻足,五年级的同学参考了自己名字的字形和字意,用现代艺术字的形式展开设计,创意非凡。中华汉字美在形体、美在风骨,美在精髓、美在真情!





印痕
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,为知识的广泛传播、交流创造了条件。六年级的同学们在“书市”课程中成功还原了古代印刷术,还将相应的材料带到学校与大家分享。瞧!大家都围在一起排版、上墨、定位、拓印、晾晒,体验活字印刷的基本过程,感受古人的智慧。有的班级结合主题制作了藏书票,他们以紫砂泥为原料,先把紫砂泥做成方形大小,随后用刻刀在底板上反复雕画图案,“藏书陶印”让同学真切感受到了“泥巴里的人情味”。



本次“书市”课程周活动,充分呈现出“书市”是一种博识启智的书集,是跨界学习的市集,是自创绘阅的雅集。这些课程活动以国家课程为基石,以“书市”小课程为亮点,既连接生活、延伸课堂,又聚焦课程建设,提升内涵,展示学校课程建设中充分彰显学生立场、增值课堂样态、延续学校传承。



撰稿:魏舟静
审核:樊星群、蒋娟